首页 期刊 2023年06月号(总第94期) 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中篇) ——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

教会需要圣经辅导(中篇) ——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

 

文/苏民

 

在教会牧养中,圣经辅导的系统价值被大大忽略了。人们根据心理辅导的应用场景推论,人有情绪问题、精神疾病时需要心理咨询师,因此在教会中,信徒有情绪问题、精神疾病时,才需要圣经辅导。大家对圣经辅导的下意识理解是,帮助人解决疑难杂症,如精神、情绪问题。这样,圣经辅导就成了一种“救苦救难的技术”。但圣经辅导绝不只是一套危机干预的方法,而是有其内在机理,有其整体性的教牧价值。

 

若要探究其机理,建立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,需要由圣经辅导“向外探寻”,也要“向内探寻”。

 

一、“向外探寻”

 

“向外探寻”是指了解圣经辅导与圣经、神学的关系。圣经辅导属于实践神学。实践神学是将圣经真理在处境中落实且结果的神学大类。因其与处境智慧相关,那些更为成功的明星教会、讲师,热门书籍、运动,自然会更受追捧。但是,更加合理的判断标准,除了合理地考虑果效和影响力,必不可少的还有:对福音及全备圣经真理是否忠实(忠实必结出圣洁的好果子)。不单单是圣经辅导,一切实践神学,若是“合乎圣经”的,就必须采用正统的解经学,对圣经进行严谨地解经,接续地扎根于大公传统的教义神学和圣经神学。

 

作为实践神学的圣经辅导,其关注的要点是信徒属灵生命的改变和成长。具体而言,圣经辅导是在相爱与门训的关系中,帮助在处境中受苦或犯罪的信徒,实际地与基督联合,经历属灵生命的改变和成长,结出荣耀神的果子,如此也就合宜地回应了处境。

 

因此,圣经辅导属于成圣论的范畴,但也与人论、圣灵论、末世论、重生论、成圣论、教会论、门训论关联密切。关键点是,与基督联合。然而,不只是在教义层面,要清楚地教导与基督联合、双重归算带来赦罪、称义、得儿子名分、成圣等益处;也不只是在实践上,将“圣经、圣灵、教会”等与基督联合的恩典途径(means of grace)落实为读经、祷告、委身聚会等实操作业。而是在生命层面,明白信心即是认出和抓住:基督所赐的生命应许已经成为实际,将要且必要化为实际,以此为新的地位、动力,支配自己效法主、荣耀神、与福音相称、讨神喜悦,脱下旧人、穿上新人,走舍罪、舍私欲、舍己的十字架道路;并在共同体层面,明白成圣不仅是个人的事,也是共同体中团契、门训的内容。

 

因此,圣经辅导展示出认信的过程,使神学认信在生命中结出果实;既需要正确、全备、切中肯綮的教义,也要求信徒在理智、意志、情感、体验、行为上呈现出真实的信心。圣经辅导可以帮助“头脑的改革宗们”看清自己尚需努力之处;也可以呈现一个可供言说的模型,帮助我们在承继老长辈们分享的属灵经历、信仰寻求理解时,解释他们舍己与主同行的信心经验。

 

二、“向内探寻”

 

“向内探寻”是指了解圣经辅导学科内部的子科目,子科内及子科间的逻辑。大卫·鲍力生认为:“这牵涉到发展教会系统圣经辅导的模型。一个整全的模型包含四个成分:概念架构(conceptual framework)——为标准、问题和解决之道设下定义;方法论(methodology)——涉及有技巧、有目的之谈话,以治疗被定义的病症;社会结构(social structure)——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治疗和关怀;护教学(apologetics)——置其他系统于评鉴之下,并在众多竞争者中捍卫自己的模型。在各种辅导模型中,每一种皆是具有此四个成分之不同版本。”[1]以此为前提,在具体的实践中,笔者参照一些圣经辅导认证培训、考试时的设置,将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分为三大部分:前提、框架、实操。圣辅前提指的是教义学、护教学。圣辅实操指的是必须将圣辅神学和实操技术付诸辅导实践。而框架,作为圣辅知识的主体,可以细分为四个成分:(一)圣经辅导的原理;(二)圣经辅导的方法论;(三)圣经辅导的各种议题;(四)如何在教会中开展圣经辅导。

 

具体而言,“圣辅原理”是基于解经和神学建构出来的,信徒在成圣中改变的模型。“圣辅方法论”是基于解经和经验,而归纳出来的帮助他人改变的步骤。首先,无论是自我辅导,还是在教会团契中开展的一对一的圣经辅导,这两个部分都是基础,是底层逻辑,应当结合在一起来运用。否则,忽略原理,方法就变成了“套路”;忽略了方法论,圣经辅导就变得机械。其次,无论是面对怎样的辅导议题——个体议题、关系议题、疑难议题,采用怎样的智慧建议,也都需要回到辅导原理和方法论中。

 

1、辅导议题

 

在“圣辅议题”中,我将其细分为三层:正面教导、直面罪行、疑难杂症。第一层,正面教导。虽然在不同的季节、不同的领域,学习的先后顺序会有不同,但这一类基本上是每位信徒都需要学习的正面的教导,例如:如何沟通与和好,工作的意义和伦理,婚恋教导,如何家庭敬拜,如何管教儿女,如何与子女谈性,等等。第二层,直面罪行。每一位信徒都共有的、也都需要对付的罪的议题,例如:骄傲、争竞、焦虑、愤怒、贪心、不造就人的言语、情欲,等等。有时,第一、二层互为硬币两面,但方向上仍旧不同;前者对应的是真理与规范,教导“应如何”;后者对应的是生命与动机,为行为扫描“心之偶像”。第三层,疑难杂症,是我们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无法逃避、必须直面的惨淡、邪恶、艰难,是相爱的团契中大家都知道、都为之叹息甚至流泪的困苦,例如:家暴,奸淫罪,分裂教会的罪,很难得胜之瘾,严重的抑郁和焦虑,精神分裂症,同性倾向,恶性疾病,意外横祸,等等。有了这样的分类,我们再遇到各种圣辅书籍、网络课程时,便不会感觉圣经辅导的内容太过庞杂、没有头绪了。分类如同一个书架、一个图书分类系统,便于我们以圣经辅导的框架、思路,来建立内心的知识谱系。

 

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三层分类,讲一个“医生治病”的故事。话说,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非常著名的祖传中医(笔者无心比较中西医,仅为方便读者理解),介绍他时说:“这是我所认识的最厉害的中医,因为他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,甚至包括一些绝症。”采访时,记者问这位医生:“您应该是最厉害的中医了吧?”但是,没想到这位中医却认真而诚恳地回答:“不是。我二哥也是医生,他的医术比我更厉害!”记者就追问:“没有听过您二哥呀!他在哪儿出诊,擅长治疗什么呢?”名医回答:“我二哥擅长治‘未病’。‘未病科’是中医一个专门的科室,许多疾病刚有或还没有苗头,不过是亚健康状态时,我二哥就可以预估、诊断和医治。”这位记者感叹,这么神奇,那我也得去采访二哥医生。等见到二哥医生时,记者说:“您弟弟是擅治绝症、非常有名的医生,但他告诉我,二哥您的医术更为高超!”谁知,二哥的回答竟和弟弟一样:“我大哥的医术更加高超。大哥在营养、食疗科,他不会等到人真的病了才开处方,而是帮助不同体质的人,建立起适合他们自身的饮食方案和习惯,按着他的建议生活的人,就会一直保持健健康康的状态,甚至都不会出现亚健康。”

 

借着这个故事中的三位医生,我希望能把各种辅导议题的分类讲得更清楚。我们以为圣经辅导就是治疗“疑难杂症”的,而且认为这类辅导最紧缺、最重要。但其实,如同治“未病”,在“属灵亚健康”状态,那些普遍的罪还都只是苗头时,经过及时地辅导、教导,避免问题严重化,则更为重要。同样的道理,在亚健康状态尚未出现时,更早地建立起健康的基督徒生活习惯、操守,包括在“(1)救恩真理、与基督联合的原理等真理根基”上,在“(2)基于对与基督联合的恩典途径的应用,而建立信徒读经、祷告、委身聚会、担负使命的操守,基于基督徒的成圣品格、生活伦理,而教导信徒当有的与福音相称的生命样式”上,在“(3)为跟随主、荣耀神,而需要舍罪、舍己、舍私欲来付代价,走十字架道路的生命抉择和经历”上,早早地进行正面教导、训练,才最为重要。

 

以上分享的三点,是在“圣辅议题”之“正面教导”中又细分的三方面内容。其实,这些内容也是“圣辅原理”和“圣辅方法论”之“教导真理”部分的总纲。笔者将这些部分集中于此处,后文可简略,便于大家建立宏观认识时来集中思考、把握。

 

2、教会中的辅导

 

由上述“圣辅议题”,大家不难发现圣经辅导与教会论、教牧哲学、教会牧养体系规划间的关系。教会需要圣经辅导,圣经辅导也需要教会。不仅仅是在遇到“老大难”的问题才需要寻求辅导,而应当在基督徒日常的教会生活中,开展根基牢固、全面、系统的成人主日学课程;培养信徒日常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分享圣经,彼此以神的话语来鼓励、引导、辅导的文化,使许多刚冒头儿的罪,在尚未“长成”、“生出死来”之前,便被止住、拔出了。当然,这种期盼比较理想化,现实情况往往是三种状态并存。但这种分类为我们规划教会中的圣经辅导提供了思路。

 

一方面,教会需要圣经辅导,因为圣辅的原理、方法、议题,能够支持、落实教会对信徒成圣上的牧养。另一方面,圣经辅导需要教会,除了上述圣辅议题的三层划分,需要教会在教牧哲学、牧养体系规划上做好顶层设计,还因为圣经辅导需要在教会的权柄下进行。就如门训是教会的功能和权柄,许多时候,仅凭热心对其他教会成员进行的门训,反而容易带来更多问题。我们如上所谈论的辅导,都是在较为理想化、理论化的层面来探讨,而一旦进入辅导现场、辅导实际时,复杂而艰难的情形通常单靠辅导员是不能独自应对的。比如,一位被辅导者一味地悖逆,所有理论、理想化的方法、技巧都进行不下去时,仅凭辅导员的身份,是没有权柄带一两位信徒去面质,并进一步告知教会来介入、处理的。所以,圣经辅导需要在教会的门训设置中,在教会权柄的许可、连接、支持中进行。

 

教会与圣辅的关系,除了教牧哲学与规划、教会权柄这两个层面,还包括教会如何开展辅导事工的智慧,如何教导信徒基本的圣辅知识和方法,如何培育教会文化,如何培训辅导员,如何发现和门训有恩赐的圣辅同工,如何进行圣辅方面的神学训练,等等。

 

如上,笔者对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加以梳理。在框架与主体的部分,关于“圣辅议题”,稍作概览后,因其各项议题过于庞杂,不适合单篇文章讨论便略过了。“教会中的圣辅”之议题范围,也都远超过教会的牧养体系规划了,同样过于庞大,不宜面面俱到地谈;故此,仅取教会在开展圣辅实践中的要点,其余主题留待下篇探讨。在圣经辅导的知识谱系中,“圣辅原理”、“圣辅方法论”各自是一套完整的架构,因而在下文中,笔者将着重分享对这二者的归纳和体会。

 

三、圣经辅导的原理

 

1、《人如何改变》的导览图

 

系统阐释圣经辅导原理的书是《人如何改变》。这本书有其内在逻辑框架,也以其中一章明确提供了其导览图——“大图画”[2]。

图一:圣辅原理导览图

 

读者手中的书,无论是12课版本的网课教材,还是上海三联出版的共16章的图书,目录所呈现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。“大图画”在网课教材的第4课,在图书的第6章。此后,作者用8课/章的篇幅,逐一介绍了“大图画”中的四个版块:炎热篇——我们身处的环境;荆棘篇——我们属肉体的反应;十架篇——救恩中的新身份、新动力、新生活;果实篇——由内心到行为的善果。每个版块2课/章。

 

在三联出版的图书中,最后2章,是有关家庭、教会的两篇真实的故事,为圣辅的原理作见证,是全书之尾声;与此对应,全书前2章是序言,其中第1章分析当代教会之需,第2章展示错误的答案、虚假的盼望。由此,将全书之主体“圣经辅导的理论”呈现为真实的答案、盼望。那么,序言后、大图画前的3—5章(网课教材1—3课)是什么内容呢?

 

图书的第3章——《这是神要带你去的地方》,是在连接救赎历史,呼应圣经神学,跳出向内观看的视角,向自身之外,观看神在救赎历史中已经成就且还要完成的救赎目标;在神的作为和历史中,来定位和认识自我生命的进程,以及其中的问题,其中的恩典和资源。第4章——《基督的新妇》,讲的是与基督联合,是在连接教义神学、系统神学。第5章——《改变需要共同体生活》,讲述人生命改变发生的场所是神的家、子民的共同体、教会团契,是在连接教会论。

 

这样的结构设置,使笔者谦卑,不敢轻视作为实践神学的圣经辅导;也使我茅塞顿开而心生敬畏:我们的确都需要在知识——圣经神学、系统神学、教会论的大框架下,认出恩典——神在基督里向百姓共同体的拯救作为,由此认出自己蒙神怜悯、得以成长的恩典。于是,便减少了向内观看而有的挣扎、自怜、自恋气质;反而认出神在基督里、在教会中的大作为,由此惊叹、赞美、委身、献身,便增加了宽阔、豪迈、豁达、磊落之气。比我个人的成长、感受、盘算更优先的是,神在基督里的拯救作为,而且首先体现在救赎历史中,体现在教会共同体中。教会是宣教的教会,是内育而外展的。在这教会中,我得生命而赞美,我委身其中相爱和服事,我负使命而进取,为这一切我愿背负十架。因此,即便我仍旧有一些艰难、挣扎,在神的救赎历史中的、国度性的、指向新天新地的大作为中,我反而有了得胜的确信,有了凯旋的信心、赞美和盼望,也有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。我们在重人本、重感受的当代文化中,有益地学到“我很特别”,也有害地习于“我很特别”。但在神的作为中,我们跳出了这种自我关注,我们所得到的神在救赎、护理中的恩典和爱,远超“我很特别”之叹。我们融入“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惊人相似,并不特别”的历史,非但没有宿命论般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,反而永恒的得着神预定中的安息、恩宠。

 

因此,笔者认为,圣经辅导远比心理辅导更爱人、体察人(若人本主义目的是爱人的话,神本主义更是!),更有力量和目标,更有资源和成效。

 

2、如何演示“圣辅原理导览图”

 

圣经辅导原理的导览图,引自大卫·鲍力生“在1980年起所教授的一门名为‘合乎圣经的改变动力学’(Dynamics of Biblical Change)课程中所演绎的图示”,是“借由圣经在耶利米书第17章所描绘的启示而来”,“将它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,在基督徒的生命当中,转换成比较复杂的隐喻”。[3]

 

我们对圣经辅导原理的学习和思考应当成系统。但是,当向弟兄姐妹作基础、入门的介绍时,简明扼要地通过查考经文把握要点,会更有效果。笔者的做法是,和弟兄姐妹一起对耶利米书17:5-10作归纳式研经:

 

5 耶和华如此说:倚靠人血肉的膀臂,心中离弃耶和华的,那人有祸了!

6 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,不见福乐来到,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处,无人居住的碱地。

 

7 倚靠耶和华、以耶和华为可靠的,那人有福了。

8 他必像树栽于水旁,在河边扎根,炎热来到,并不惧怕,叶子仍必青翠,在干旱之年毫无挂虑,而且结果不止。

 

9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,坏到极处,谁能识透呢?

10 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、试验人肺腑的,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。

 

这段经文分三段。5-6节、7-8节是平行的两个段落,提供了两个画面:沙漠荆棘(杜松)、河边好树。9-10节是第三个段落,借着荆棘的画面进一步阐释两部分内容:人心动机、做事结果。若仔细观察和思考,人心之动机又可分为两点:9节“人心……诡诈”,是对人之罪行的动机,对人的起心动念作识别、扫描;而结合5、7节“离弃”还是“倚靠”耶和华,则是讲“人和神的关系”。这意味着,在深挖人心的“罪”时,既要关注“倚靠神,或是拜偶像”,也要关注“得罪神、干犯律法”的具体内容。如果对“荆棘”的分析,使我们可以区分出三个要素:行为、动机、后果——有罪的不止是行为,还有其根源动机和后续报应;那么,对“果树”的分析也应当如此,也有三个要素:好的行为、讨神喜悦的动机和后续的祝福。

 

在此,请允许笔者短暂离题。本文撰写期间,恰逢提摩太·凯勒牧师安息主怀。凯勒牧师因为生前以“偶像”的视角来向后现代社会传讲罪的真理[4],而被一些人怀疑、批评。在笔者仔细读过凯勒的文章,对凯勒的福音神学有更多的了解,也对他所援引的圣经辅导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,笔者希望提醒批评者留意:凯勒对“罪与偶像”二者关系的教导,并非自己独创新论,而是有圣经根基。我们当然可以就如何向后现代的人们教导和面质罪恶,做更多的研究和探讨,但是,我们要谨慎那些“急于站队、妄作判定、落井下石”的态度和发言。笔者过去常常不成熟地如此行动,直到如今我仍需学习的是:当面对与自己既往信念、感受不同的教师时,若其生命有好的见证,其认信也被可靠的认信传统所接纳和认可时,要放下我先入为主的感受和评判,“思念与效法”才更合乎主藉使徒保罗对我们的教导:

 

“弟兄们,我还有未尽的话:凡是真实的、可敬的、公义的、清洁的、可爱的、有美名的,若有什么德行,若有什么称赞,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。”(腓4:8)

 

“不要以恶报恶。众人以为美的事,要留心去作。”(罗12:17)

 

我们继续回到导览图。这不只是耶利米书17章的教导,整本圣经多次出现这两种生命的对比。比如:诗篇第1篇,恶人如糠秕被风吹散,有福的人像溪水旁的好树按时候结果子;主耶稣“根据果子识别树”的比喻(参路6:43-45);保罗“脱下旧人、穿上新人”的教导(参弗4:22-24),都与此相关和重合。

 

3、运用“圣辅原理导览图”的益处

 

熟练掌握和运用“圣辅原理导览图”,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各样事情时都应用福音。中国家庭教会老一代的长辈们,因为信仰而坐监、受苦,与主同行的经历、体会、生命,真是令人羡慕。有很长时间,我也希望像他们那样与主同行。但是,我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。就受压力、受逼迫而言,他们当年的遭遇与我们在当代的遭遇,严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。此外,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愿意凡事寻求主的引导,但如何做呢?要等候主在我良心中说话,聆听主微弱的声音么?我总是在等不到、听不到时,就要做决定了!因而我也担心自己陷入奥秘派的寂静无为中。

 

引导笔者思考圣经辅导的一位弟兄,他也在中国大陆老家庭教会的信仰文化中成长。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为主坐过监、在祷告生活中经历主的前辈。至今,老长辈仍旧每日过内室祷告生活、亲近神、与神同行。长辈的榜样也影响到这位弟兄。当老一辈们的个人经验,不足以提供有神学解释力、可重复经验的模型时,圣经辅导的“炎热—荆棘—十架—善果”模型,便提供了一个被学术共同体承认,更规范且具有神学解释力,符合老一辈也符合当代信徒经验的模型。

 

此外,这位弟兄多年在教会中陪伴人、带领人阅读《人如何改变》。这个过程中,许多自以为信主并已受洗的信徒,在经历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后,借助《人如何改变》,开始反思自身行为背后的动机,开始反思自己与耶稣基督的关系,在被本书陪伴、影响而跟随主的过程中,对人见证说:“我重生了!”许多人都是这样——虽然曾经做过决志祷告,委身聚会,作十一奉献,看自己是基督徒,但实际而言,是头脑中认信,并没有过深度的悔改,没有与主耶稣基督建立起信心中的连接。而《人如何改变》所提供的圣辅原理图示——“大图画”,的确可以帮助人在凡事中,有机会去透过行为,识别动机,悔改与信靠福音,跟随主而行。

 

不过,我们也无须讳言,若要达成生命转变,在理解和应用这一图示时,难点是“信靠福音真理,倚赖圣灵之工”。而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阐释,无法只靠对某一处经文(如耶利米书17章)的解经,而是需要以救赎历史之末世论、系统神学的许多真理为根基。笔者对此部分的逻辑分层、归纳、说明,见上文整体阐释及下文圣辅方法论中“教导真理”的段落,此外更多的理解和把握,就需要读者自行阅读、研究了。对这一难点,虽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的资源库中不乏相应的教导,但缺少简明、有效地将神学原理转化为实践神学的好读、易懂、易践行的工具书。伽芬、傅格森等神学家论“复活与救赎”、“与基督联合”的相关书籍和文章,虽理论清晰,但用作成人主日学教材的话,教导、理解和应用起来都有些难度;《J曲线:日日与耶稣同死同复活》[5]是实践类中非常不错的一本,但我阅读时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:不要停留于作者精彩的故事,他于内容之中、之下的神学逻辑,才是我需要刻意地识别、思想的。

 

熟稔“圣辅原理导览图”及相关应用方法,还能帮助辅导者有“拎得清”的智慧。具体而言,这个导览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、模块化地区分被辅导者相关的“环境遭遇、生命回应、真理教导”等要素。

 

举例而言,笔者某天接到一位传道人的电话,他想要咨询一个突发的圣辅议题。在他所牧养的教会中,有一位弟兄,他远在外地的一位故人突然自杀,自杀前留了话给他,弟兄得知后深受冲击,幸好那位故人又被抢救过来了,但这位弟兄仍旧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行。这位传道人和我一起探讨如何辅导的智慧。我们一起运用导览图,区分了这里有两位待帮助者——这位弟兄、那位故人,二人不能混在一起谈。这位传道人需要辅导的是这位弟兄。“故人自杀”是这位弟兄的“环境”。而且,这是非常复杂的环境,包括他们过去的关系和过往;也包括这位弟兄突然被“故人自杀”的信息袭击,如同遭遇车祸般令人心惊胆颤;还包括进一步如何回应,才是尽责。在这三种细分处境中,他有不同层面的回应,都只是他的“行为”。他和传道人通话时,正评估着自己应对某种“环境”的某个“行为”会产生怎样的“后果”,有时顾此失彼,有时又被其他因素影响而纠结。而且,他的分析和应对,主要考虑的是“环境”、“后果”。其实,若这位弟兄锁定目标,管控自己的行为,也会取得相应的结果;但若对自己的“心之动机”、“倚靠”缺少自觉,没有留意到内心的震惊、惧怕、焦虑,没有留意到内心掠过的各种情绪,便失去了深度应用福音的机会。

 

其实,若拿导览图向内探寻,其中的各项要素,可以分得更细、拎得更清。例如:“处境”还可以细分为五个要素——人际、事项、自己、魔鬼、神的主权。基督徒的“行为”,往往是“荆棘”、“善果”并存,除了面质罪,也应当感恩。“心”除了区分为“认知、意志、情感”,还可以区分“偶像”、动机”,并在“动机”中细分为“错误前提——惧怕和欲望”、“正确信心——爱慕和盼望”。“真理教导”部分,可以分为:“在我以外——耶稣的十字架”,“我与主的关系——与基督联合”,“我的内心——荣耀神、讨神喜悦、舍罪舍私欲舍己的决断、背己十架的命运”。

 

若向外探寻,导览图的几个版块与基督教伦理学的基本要素——处境、生命(包括良心)、真理——有对应关系;熟悉傅瑞姆“三视角理论”的读者,也可对这两部分作对应思考。鉴于篇幅和论述主题的限制,笔者不多作展开。

 

不要小瞧这一模型,及其应用时“拎得清”的功用。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人事关系、人情关系,往往因“拎不清”而导致人与人之间“粘稠、浆糊、无边界”。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界限模糊,会让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“宝妈男”和“妈宝男”。社会和教会共有的“爱的信条”是“父爱主义”——“我是你爸爸,所以我做任何事都因为我爱你,所以你要听我的,而且要感恩。”如果有人能够始终如一地分得清“上帝的事”、“别人的事、”“自己的事”,学会不干涉别人家父母如何管教自己家的孩子(学会不操心似乎是不可能了!),而能够像好撒玛利亚人在路遇不幸者时尽到爱人的本分,那他应当是方圆百里内数一数二的智慧人了。

 

四、圣经辅导的方法论

 

1、《改变生命改变心》提供的原则

 

圣经辅导方法论,就是辅导者如何运用圣经辅导的原理去帮助别人。介绍圣辅方法之原则的书,其中一本是《改变生命改变心》[6]。本书分为两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是辅导原理,尤其讲到改变的焦点“心”。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“心”,是倚靠神还是拜偶像——在神以外寻找满足感;人之罪行,在起心动念中有怎样的罪。书的第二部分,是一套行之有效地去帮助他人、辅导他人的方法。这套方法是四步:爱、知、说、行。每一个原则两章篇幅。

 

2、圣辅方法七步曲

 

基于这本书的原则和伟恩·麦克(Wayne A. Mack)博士在书籍[7]及OIC[8]课程中所授之方法,笔者所采用的方法论分为七个步骤,它仍旧符合“爱、知、说、行”的基本框架。在“爱、知”的环节,平行复制为“爱(建立关系)、知(收集信息)、爱(给予盼望)、知(界定问题)”四个步骤。“说”维持一个原则、步骤不变。笔者个人会区分“主的十架”、“与主联合”、“我的十架”。在实践时,结合牧养体系、团契、个人阅读、辅导关系,多维、多方、多次地教导圣经真理。“行”的步骤,我扩展为两点,目的是区分“被辅导者的行为”与“辅导员的行为”。这样,七个步骤分别是:1、建立关系(爱);2、收集信息(知);3、给予盼望和鼓励(爱);4、界定内心的问题(知);5、教导真理(说);6、建立“运动员—教练员”制(行);7、辅导员规划自己的事工(行)。对这些步骤略作展开解释如下:

图二:圣辅方法论图

 

第一步,建立关系(爱)。要真实地爱辅导对象,要有爱、有关系,再有辅导。否则,被辅导者可能会向辅导员隐藏真实的生命光景,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。陪伴,真切地关心对方,在关切中收集信息——询问对方遭遇的“炎热”,关心对方的感受和行为,询问、了解对方过往所行带来的后果,都是建立关系的方式。这一步的原则也适用于人际关系中的“矛盾”解决,例如夫妻或家人吵架、闹矛盾、冷战时,在主面前有明确的和好的决断后,诚实、温柔地向对方的内心讲话:“不要把我当作敌人,不要把我推走,我们一起来面对、解决问题”,是必要的。而且,如果自己过往所言、所行果真犯罪、有错误,应当道歉,就诚恳地一条一条地悔改、道歉、挽回,不敌对、不掌控地敞开自己,好恢复、维护关系。

 

第二步,收集信息(知)。参照辅导原理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的“圣辅原理导览图”,我们需要了解被辅导者的“炎热”、“荆棘”之行为、后果。但是,请一定注意,从方法论的逻辑上,要暂时停在此处,不要立即进入第四步——界定心的问题。为何如此呢?因为,过往“爱、知、说、行”的圣辅方法论,在“知”的部分,实际有两个目标:客观搜集与梳理被辅导者的遭遇和行为;界定被辅导者内心干犯律法、拜靠偶像的问题。而且,初学圣经辅导的学员很快记住的是老师授课时所强调的重点:“问题不是问题,心才是问题”。这样,非常容易导致圣经辅导员对被辅导者的主观寻罪­,从而破坏了收集和梳理必要之信息的完整性、充分性、客观性。

 

笔者的建议是,我们在询问和倾听时,可以增加“时间—故事线”的工具,梳理被辅导者的经历;可以刻意增加“区分事实、观点、情感”的意识,有深度地理解被辅导者;可以在倾听后,做个扼要总结,反馈给被辅导者,确认自己理解得是否充分;可以增加“单方述后,须约双方”的当有程序,了解全面的信息。如此搜集信息后,辅导员已经可以把被辅导者“在不同处境、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”都了然于胸。如此,再多做些等候、预备的工作,便可按导览图对“荆棘”的“行为、动机、后果”三要素划分,探寻“动机”了。

 

第三步,给予盼望和鼓励(爱)。既然把“收集信息”和“界定问题”加以区分、剥离,那么收集信息后,要做什么?首先,我们得知道——不能做什么。律法主义式的行为要求,行为主义式的行为习惯,即使有作用,也不适宜现在提出。除非被辅导者正在暴力、奸淫罪中伤害他人,或者正在分裂教会,需要立即告诫、制止;否则,收集信息后不宜立即给出行动指引,而应当引导被辅导者仰望和倚靠神。因为我们的文化使辅导员很容易陷入“父/母爱主义式指挥”的模式中,动机是“我爱你”,隐藏着“我懂、我能干”的心理,采取的行动是“你得听我的,我来告诉你,应该如何如何做”。即便在关系与态度上,“爹/妈味儿”没有这么大,但在聆听后立刻替人分析、出主意,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。有些更有经验、智慧的人,尽管不出主意,但会请被辅导者自己提出“下一步计划”,虽然被辅导者因没有感到被干涉而体验会更好,但这种模式仍旧可以被归为“行动建议”类。若思考这些建议背后的改变模式、改变哲学,大都是“律法主义式”的改变策略。

 

此时,我们应当做的是,给予被辅导者在基督的盼望和鼓励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应:第一,引导被辅导者回到神的面前,倚靠神、仰望神;第二,在辅导员和被辅导者的关系中,表达关切,为他祷告;第三,因为已经收集了信息,在被辅导者已有的回应行为中,鼓励那些讨神喜悦的部分,并为他感恩。这些回应,仍旧是客观地停在他的环境中,没有指挥他,没有以目标导向来做事,没有期待他将“荆棘”行为立即转变为“善果”行为。然而,我们看似没有给出行动建议,但却引导被辅导者从“环境”、“自我中心”走出,进入“关系”——和神、和人、和共同体的关系。最重要的转变正在悄悄发生!

 

所以,“收集信息”之后,我们要做的,不是改变他的行为,而是鼓励他仰望神,在神的爱和恩典中给予他盼望。我们为他代祷,为他感恩,鼓励他倚靠主、跟随主。

 

第四步,界定内心的问题(知)。这时,既已达成了“知”的第一个目标——“收集信息”,又经过“给予盼望和鼓励”,便可以进入“知”的第二个目标——界定内心之罪,界定干犯律法和拜靠偶像的问题。

 

前些年,一些教会最初接触和学习圣经辅导,一些学员由于学艺不精,在沟通和辅导的实践中,总想高效地、聪明地展示自己对被辅导者之罪的洞察,总想展示出自己指出对方之罪时“一针见血”般的勇敢和帅气,以至缺少了核实自己理解得是否准确,及表示理解、给予盼望和鼓励的环节。许多弟兄姐妹的感受是,那些学了圣经辅导的肢体,为何最后连朋友都做不了了?!这些使得圣经辅导有了“不倾听、不理解、不客观、一味定罪”的恶名,甚至导致许多人不愿意接受圣经辅导。

 

将过去的四步原则的前两步——“爱、知”,扩展成四步——“爱、知、爱、知”,使得辅导过程更加细致。这么做的益处是:让辅导对象感受到自己被充分理解了,并在对神的爱的倚靠中不惧怕面对罪,甚至在信任关系中敢于更深地敞开与自我剖析。笔者个人的经验是,我先和被辅导对象建立信任关系,接着收集信息,反馈确认所了解得是否准确,再表达基本的理解。这时被辅导对象常常会很感动,视我收集信息的工作为对他的服事。之后,当我再一次引导他仰望、倚靠神的爱,为他代祷,也为他过往讨神喜悦的行动而向神感恩时,甚至都不需要我指出、面质他的罪,他便开始主动地剖析自己的罪,反思自己没有信心、没有顺服的地方。即便他没有这些回应,当我把前面的步骤做足时,在“界定问题”的环节,当我面质、指出他的罪时,也更容易保持信任的关系,继续一步步地挽回他。

 

因此,将“收集信息”、“界定问题”两个环节从方法逻辑上加以区分,分步骤达成目标是合理的。

 

第五步,教导真理(说)。笔者在前文圣辅知识谱系之“教导真理”的部分,已经扼要且系统地提及,此处本可省略。但为了保持本段落内容的完整,也为免去读者查找之工,此处再进行简要提及;同时为了避免一味重复、赘叙,便做了更多的解释。

 

简而言之,需要教导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:(1)耶稣基督的十字架;(2)与耶稣基督联合;(3)跟随主当背负的十字架。具体而言,第一层次,关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,主要论述耶稣基督福音的内容,及历史的真实性,论述的要点围绕耶稣在十字架上替死又复活得胜做成的救恩。

 

第二层次,关于与耶稣基督联合,将其要点做如下分层:

  1. 联合与称义的关系——围绕联合深入教导圣约、赦罪、称义、双重归算等。
  2. 联合的奥秘和经验——我们应当在信心中认出与基督同死、同复活,虽是奥秘但确已成就的事实。
  3. 联合于成圣的益处——与基督联合带来新地位、新身份、新能力、新动力、新实际。
  4. 联合的途径——藉对“圣道”、“圣灵”、“教会”等蒙恩途径的教导和应用,建立信徒读经、祷告、委身聚会、担负使命的操守。
  5. 联合的样式——归入基督当有的与福音相称的样式,包括基督徒的成圣品格,也包括在婚姻、工作等方面的伦理。

 

第三层次,关于跟随主当背负的十字架,包括一些必要的教导,但主要的关注点是生命决断。教导部分的要点有两个:第一点,行动的动机——蒙主救赎而感恩(参《海德堡要理问答》第1问),荣耀神、讨神喜悦(参《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》第1问),这里其实并没有实质的争论、难点;第二点,行动的标准——福音中的要求,律法的指引,其中的难点是,理解律法的第三重功用对于成圣的作用——律法并不提供动力,而是提供讨神喜悦的指引。而在生命决断部分,需要关注的要点是:首先,亲近神、向神祷告、与神相交的生命实际;其次,通过弃罪、舍己、去私欲来付代价,走十字架道路的生命抉择;最后,过程中的忍耐、信靠、等候。

 

这些内容体系庞大,不太可能在辅导时一一教导,所以,我会建议将这些内容分四个渠道分别落实:一,教会牧养体系中的课程;二,被辅导者个人的阅读;三,团契中的共同阅读;四,辅导面谈时的教导、问答、讨论。

 

第六步、第七步的焦点都是“行”。区分的关键是:行动的焦点是被辅导者,还是辅导员。被辅导对象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既然如此,辅导员是什么角色呢?是教练员。所以,第六步,建立“运动员—教练员”制。不是教练员,而是运动员要在比赛终点交账,为自己的“成绩”负责。那么,教练员向着运动员的责任是什么呢?简略解释第七步后,再详细展开。

 

辅导员自身也需要向主交账,这就引出第七步,辅导员规划自己的事工。运动员要为成绩负责,教练员要为多名运动员负责。况且,教练员的人生“赛道”,还有自己的家庭、身体、其他服事,等等。那么,辅导员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优先事项,如何兴起和门训同工,如何挽回别人顾及不到的肢体,如何整体规划自己的辅导事工呢?在“行”的部分区分二者,这合乎逻辑,也便于各方面都积累智慧和经验。而且,在笔者的经验中,对“第七步,规划自己的事工”更明确,可以避免我以“满足被辅导者的需要”为中心,医治我的“救世主情节和讨好者心态”;在实际生活中帮助我成圣,将我从“亏欠家人”的河流中打捞出来。当然,或许也有人是从另一条河——“过分享受家庭时光”中被捞回。

 

3、详解“运动员—教练员”制

 

如果我们没有对“改变的责任主体是运动员”加以觉察,且认出辅导员只是教练员,是陪伴、督导者,那么,辅导过程就容易成为“我下指令,让他行动”,我们对人的帮助就是先下指令——“你要改变动机!你要改变行为!”,然后责备——“你怎么还那样,怎么没有改变呢?”

 

而一旦明确了“运动员—教练员”制,明确了“谁的责任,谁来负”,那么,我们与人交往的意识、目标、策略、习惯、状态都会改变。教练员是不可能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,甚至,教练员也不能陪运动员走到最后。所以,教练员要做的事情是,在自己负责的那一段路程中,唤醒运动员的责任主体意识,教导必要的基础知识,培养和激发运动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。然后,拍拍他的肩膀,目送和鼓励他继续前行!

 

实际上,这种“教练员”的智慧,是我们的文化中的父母、老师、牧者相对缺乏的。因为,中国的父母、老师,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下指令和责备。我们都听到过类似的故事。孩子在学校考试时考了第二名,父母就会责备:为什么不是第一名?如果以98分考了第一名,父母照样不满意:为什么没有考100分?除了打压,就是情感和道德绑架。有一位姐妹讲了她和姐姐的故事。她的姐姐小时候因为生病不能继续读书,但她的父母在当时的说法是,家里只能供一人读书,为了妹妹而牺牲了姐姐。这导致姐姐一直心怀不平,妹妹也一直带着负疚感刻苦读书,即便考上大学,也没有喜悦,而是愧疚感。类似的故事,笔者不止听一位朋友分享过。这是中国式的“养育智慧”——以内疚感去驱动人,以责备去督促人。我们惯用的让人改变的方式,就是指令、责备、情感和道德绑架。

 

但是,如果家长、牧者觉察到自己是教练员,孩子、信徒是运动员,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、终点、成长、改变负责;那么,我们关心的要点,便不再是掌控结果,而是以允许和鼓励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和过程。当我们停止下指令、责备、情感操纵,我们反而可以学习养育、门训的智慧,我们会思考:运动员(孩子、信徒)里面有动力吗?他有成长、改变的意愿吗?他知道按着神的心意生活,应该有的底线和标准,当遵守的规则吗?他有能力、智慧去应对将遭遇的问题吗?当我们意识到,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我们的关注点就会从结果,转变为他的生命、他的动力、他的素质和智慧。陪伴的过程,也会把责备、打压、内疚的模式,转变为良好互动的方式。

 

“五指法”可以作为指导门训的有效方法。大拇指——教导的目标、教导的内容(最核心、重要的部分);其余四指,是落实教导目标、内容的方法:食指——陪伴和鼓励,中指——训练和授权,无名指——帮助和调整,小拇指——悖逆时督责。

 

  1. 陪伴和鼓励。基督徒父母经常提到“勇于管教”或“管教的智慧”。但训练不仅是管教,还要有陪伴和鼓励。那么,你和孩子之间有陪伴的关系么?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有鼓励么?陪伴,意味着做朋友。夫妻是陪伴彼此到最后的最好的朋友,父母跟孩子要做朋友,牧师和信徒要做朋友。父母和孩子、牧师和信徒要能够玩到一块儿,彼此的关系应当是放松的,是可以互相信任的。犯罪的肢体在向教会敞开他的罪时,他当然会有压力,但他知道不会被打压,不会被抓住“小辫子”来攻击。他的问题会被看见,但也会被帮助,教会以福音来养育他。而在陪伴的关系中,自然要有鼓励。他的进步,你应该看得到,而不应只看到他没做到的部分。当他做得还不错时,他不会被责问:“为什么不是第一名?为什么不是满分?”而是会得到你的称赞:“嘿,做得不错!”他看向你的眼睛,你向他点头、微笑。你们可以一起笑,一起庆祝。当他取得小成绩时,你投以会心的微笑来鼓励他;当他进步特别大时,你自然地买一款精致的蛋糕来与他一起庆祝。

 

  1. 训练和授权。请记住,我不是任何人的头脑,可以来指挥他,我是在他以外。我要关注的,是他的状态如何,以及他的动机、原则、成熟和智慧。我既然在他以外,就要在与他的关系中,来认识他、认出他。除了在该鼓励时鼓励他,还需要在该训练时训练他。当他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,训练他。但请注意,这时的训练,没有责备,只是清楚地教导,规范地展示,然后鼓励他实践,训练他重复、体会、习得;并为他祷告。此外,在他能负责的事情上,该授权时授权,允许失败、失控。

 

  1. 帮助和调整。训练的过程中,如果有些部分是被辅导者需要帮助的,那么就帮助他。例如:某个任务有些难度,他需要支持、帮助者的参与才能完成,或者他受伤了,此时当给予及时的帮助。如果你设定的目标超过了他目前的能力,经过训练仍旧不容易达成目标,那么该调整时便调整。将艰难的任务,拆分成小任务,逐一训练,并授权给他完成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有压力,在压力中我们可能会有愤怒。所以,作为教练员,应时刻提醒自己,赏识、称赞他做得好的部分。在他气馁时等候他,也鼓励他。我们是好朋友,也是啦啦队:“加油!加油!”

 

  1. 督责和管教。只有当被辅导者悖逆时,或立意反抗时,督责他,管教他。有关如何管教的书籍、文章已经不少了,笔者就不赘述了。

 

祷告

 

天父,我们一同活在这样一个世代,我们正在经历不够理想的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环境给我们带来影响,我们也正在经历教会内部各样棘手的问题。我们这一代人,整体处在“炎热”的环境下,感谢天父给我们艰难的处境,使我们有机会观看自己的行为,检视我们的心,好有机会更深地在福音里扎根。天父,我们特别需要你的恩典!我们需要你赐给我们信心和耐心,好使我们更被你的福音得着,成长得更有智慧,更有力量。求你赐给我们扎扎实实的生命。

 

天父,感谢你给我们这样的团契,可以有共同的关注,可以交流彼此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问题,可以一同探讨如何担当、服事。求你给我们智慧!我们期待的,不是追求令人骄傲却于生命无益的知识,而是呼求主装备我们,使我们的智慧和身量,并神和人喜爱我们的心都一齐增长。求你藉着我们对圣经辅导的学习,使我们在福音里形成彼此关爱、彼此扶持、激发爱主之心的关系和文化。当我们尝到甜头的时候,求你使这共同体的生命和见证,能够流淌出真理中的爱和恩慈,使我们去怜悯。主啊,求你使我们一起成长为,体会着你的爱,也更有力量去爱和服事的工人!

 

天父,我们的社会、教会有许多的问题,弟兄姐妹的生活中也面临着许多的艰难。我们需要你的恩典。在你改变人心的过程中,我们在这里,愿意被你使用!求你使我们能够帮助、影响我们的弟兄姐妹、我们的朋友。求你藉着一小群人的改变,来影响教会;求你藉着教会的见证,来影响和改变这个世代。求你赐给我们在你面前的忠心,赐给我们耕耘时的忠心与忍耐,也赐我们复兴!这样的祷告是奉替死又复活得胜之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。阿们!

 

[1] 大卫·鲍力生(David powlison),《新眼新见》(Seeing With New Eyes),李台莺、吴贤礼、蒋虹嘉译(纽约:真生命辅导传道会,2008),X-XI。

[2] 《人如何改变》中对big picture的直译,可理解为概览、导引图示,如同旅游时景区门票上所提供的概览地图,可供游客整体了解,并借此规划、导引行程。——作者注

[3] 提姆·连恩、保罗·区普,《人如何改变》,黄玉卿、张燕译(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2017),XV。

[4] 提摩太·凯勒,<在后现代世代里如何谈论罪>,https://www.tgcchinese.org/article/how-to-talk-sin-in-postmodern-age,2023年6月9日存取。

[5] 保罗.E.米勒(Paul E. Miller),《J 曲线:日日与耶稣同死同复活》,张桑泥译。

[6] 保罗·区普(Paul Tripp),《改变生命改变心》,李台莺、施克刚译(纽约:真生命辅导传道会,2009)。

[7] 伟恩·麦克(Wayne A. Mack)等,《圣经辅导入门——辅导原则于实践的基本指南》,江淑敏译(台北: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,2003)。

[8] Overseas Instruction in Counseling(海外圣经辅导教育指导中心)。